打印针是整个打印机最为易损的部件,最常见的损坏是断针。打印头出现断针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(一)由于打印头不洁造成断针
打印头不洁造成断针故障是所有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。打印头在使用过程中,长期暴露于空气之中,致使许多尘埃、油渍、纸屑,打印色带上的碎毛丝、油墨等堆积在打印头的针孔之间,尤其是出针板针孔内、出针板和导向板之间。如果不经常清洗打印头,污垢就会阻碍打印针的平滑进出,导致打印针的断裂。
(二)打印头出针板、导向板、定位板等磨损引起断针
打印头上的出针板、导向板、定位板等,多由易磨损的硬塑料等制成。根据要求,其精度设计得非常高,比如出针板,24针打印头孔与孔之间的间距只有0.131mm,导向板、定位板孔与孔之间的间距也只有0.241mm左右。因此,打印头的设计使用寿命,一般虽然都在2亿次/针以上,但在打印头使用约500万次/针之后,必须及时更换出针板、导向板、定位板等易耗件,否则,当各板孔与孔之间间距被针磨断之后,打印针便拥挤在一起,互相摩擦,碰撞,极易出现断针。
(三)由于色带的原因出现断针
打印机是通过色带把油墨击打到纸上的,若色带不好或色带长期使用而不更换,就会出现撕裂、起毛等现象,打印过程中很容易缠住打印针,使打印针随着色带在色带盒内循环移动而被扯断。因此,若色带出现起毛和断裂时,必须马上更换新的色带,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市面上一根针的价格至少是一条色带的3倍,许多用户往往图省事,色带撕裂起毛后仍然凑合着使用,造成不应有的损失。
(四)使用方法不正确引起断针
打印头每次出针时前进的距离是相等的,在安装不同厚度的打印纸时,必须调整打印头与纸张的距离。通常,打印机上都有一个专门用来调整打印头与辊筒之间距离的调校杆,拨动调校杆就可以调整打印头与纸张的距离。一般,当调校杆向前推进时,间距变窄,打印复制份数少。向后按压时,间距变宽,可用来打印复制多份或用来打印加厚纸及多层压感纸。用户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,不管打印什么样的纸张或复制多少份,都不调调校杆或调校不当,造成打印头与辊筒之间的间距不符合要求,使打印针伸缩不畅,最终出现断针的故障。
(五)打印头与辊筒直接接触造成断针
常见的打印机辊筒是用特制的硬塑料制成的,一般情况下打印针在工作时不允许与辊筒直接接触,否则易发生断针现象,当用户在无纸状态打印或安装窄行打印纸进行宽行打印时,都会造成打印针的折断。
(六)修饰打印引起断针
一些打印机本身具有较强的修饰字体输出功能,可以实现空心、斜体、网点、反白打印及高速、高密、加重打印等。打印头在执行上述操作时容易引起断针。因此,应尽量少用修饰字体,以减少断针的可能性,延长打印针的使用寿命。
(七)打印针老化造成断针
市面上大部分的打印机打印针的使用寿命约为2亿次/针,当打印针使用约500万次/针时就会自然老化,出现断针现象。